2月2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访谈室,接受两网联合专访,同海内外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温总理平实的作风和坦诚的交流,给广大网民留下深刻印象。总理说:“无论是农民工就业,还是大学生就业,以及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都时刻摆在我心里。因为我认为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3月1日《扬子晚报》)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波及,以及公民就业岗位日趋吃紧的民生语境下,温总理指出的“就业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可谓富含深意,当引发各级人事管理、劳动就业部门的全面反思,到底我们平时对公民的这一人的尊严的敬重与护卫做了些什么?窃以为,时下亟待厘清的是,我国在这一有关“人的尊严”就业领域中,已然失衡的就业公平意识,以及由此导致“非正规就业人数偏高”的现象问题。
我留意了最近半年来的各地大学生招聘会的相关报道,到现场搭台招兵买马的,民营企业(又以服务型行业居多)占据大多数,而当地业务仍旧红火,并带有垄断资源性质的国有企业,却几乎难见踪影。在公众的印象中,他们的生意似乎很难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薪金、高福利也像是“雷打不掉、风摧不脱”,这些国企可谓是机构齐整、队伍庞大。那么,为何日历年年翻过,就是难见这些国企到人头攒动的大学生招聘会上去亮一下相呢?道理很简单,在就业不公的意识软环境与就业形势严重不妙的硬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在这个国企高管层面上,顺理成章地联手铸就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守岗意识”。近年来,我们几乎难见诸如水电、烟草、石油、通讯、金融等行业的这些“肥岗”散落民间。这些稳定而殷实的就业岗位,不约而同地踏上了“内部消化”之路。首先安排子女,其次照顾远亲,再次横向嫁接关系,不同国企高管子女、亲属之间铸起“友情换岗”联盟。一句话:他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招纳“外人”。
当然也有例外,那也是招聘临时工去第一线从事技术活、苦累活。但这一批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国企里的“正式员工”,永远是以“非正规就业”的身份出现在生产前线,而且近年来这种“非正规就业”的渗透行业和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这种“一企两制”的蹊跷存在,不仅是社会就业公平的制度性硬伤,更是公民身份歧视的尊严沦丧。一些强势单位沿用这个“非正规就业”,虽然降低了成本,但并非为了国家利益,而系力保少数“正式员工”拥有的高薪格局不被打破。
国企岗位是国家的,并非企业高管“占岗为王”。用税款投资办国有企业,不仅是为国家创造效益,还是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显然,当前在各地广泛盛行的这种国企“内部消化”岗位的做法,是一种就业岗位的“监守自盗”行为,理当尽快触发相关监督措施的跟进。而温总理所言“就业关系到人的尊严”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便是一声惊雷,必须尽快敲醒我们社会就业不公的制度性疲沓体系,阻断权力就业徇私的灰色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