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4 放弃轻松的工作寻找挑战
●王佳,某非盈利国际机构管理人员
“工作状态”生活和工作完美平衡
这是我的第2份工作,工作的职责和内容是促进中国与全球工业系统的合作,促进国外本土企业来华投资、采购、技术转移,促进东部沿海外资企业向西部发展。具体来说我们根据欧美等国家的项目,找中国相关的厂家协商。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发email、打电话、拜访客户等。下班后我经常健身、交友,生活很丰富。
“工作思考”与精英接触利于发展
我挺满意现在这份工作的。现在接触的人群都是圈子里的高层人物,对将来发展很有利,老板也一直对我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从产业链到工厂流程再到加工工艺、行业标准等。
“工作选择”接触新领域才有挑战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会展领域。第一份工作虽然舒服,但没什么挑战;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希望能接触新的领域,达到比较高的层次,并能自己发展一个团队,所以才选择了第二份工作。
“大学的影响”社交能力最实用
大学期间我为工作所作的准备就是学好英文,掌握分析市场的基本知识,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此外我在大学的实习都是有的放矢,与我对未来的设想相关的地方我才去。
“反思”前5年作为定位期
大学毕业开头的3-5年最重要,会奠定整个人职业的基础。1-2年可以不断尝试,不用定型。至于刚毕业一两年的人士应该如何为自己的职业作规划,我认为要想清楚首先喜不喜欢这个行业,其次喜不喜欢这个职位,然后你在这个位置上有没有发展,反思与当初想的有什么差别,是什么造成了与预期不一致;要让自己的优点得到发挥,缺点能够改正或弥补。
可进行职业摸索但别做“万金油”
●郝建,智联招聘职业顾问
问题:频繁跳槽和凑合心态危害大
大学毕业工作的头几年是知识更新的阶段。虽然很多企业招聘大学生看重成绩、学历、专业等,但现在他们更看重一些软技能,包括沟通、团队、创新、诚信,还有就是学习能力。目前校园里所学的知识、技能,实际上和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就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谁能更快地像海绵一样吸收职场所需的东西,谁就能更好的在职业起步阶段为将来发展打好基础。
有人提出,30岁前,你可以尽情尝试、尽情探索各种行业、职业,不用给自己定型。但这样的人可能只是“万金油”,却什么都不精通。一般发展顺利的人,他们的职业生涯是连续的,过去积累的经验,对下一份工作同样有用。如果探索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那么不妨多做探索;但切忌心猿意马朝三暮四,不停地跳槽、无限制的延长摸索期,会影响你的职业发展。在公司遇到困难想跳槽时,不妨分析其根本原因,有时候跳槽的确能改善待遇、上下级关系、发展潜力等问题,但有些跳槽对自己并没有帮助,跳槽后一样做不好。因此需要充分考虑。
和频繁跳跃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做“温室青蛙”。觉得自己在一个公司发展还凑合,也不去想自己是否喜欢、适合这份工作,是否还有收获,守着工作不愿挪窝,这样对自己的发展也不利。
支招一:毕业前三年作为职业摸索期
大学毕业工作的头几年是职业习惯养成的阶段。校园里看的是成绩、知识技能等,而社会上考查的则是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等,上下级关系和上下铺关系完全不同,职场上习惯的养成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很大的挑战,而这个调整对你未来职业发展相当重要。
大学毕业工作的头几年也是职业摸索的阶段。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可能当初在大学里给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到了真正工作一两年后,会完全不一样的??原来喜欢的职业在尝试过后可能不喜欢,反之亦然。如果把大学称作职业准备期,那么毕业一两年到两三年是职业摸索期。在此期间,如果摸索对了,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很重要。
支招二:在适合的岗位上也不可坐井观天
对那些已经工作了一两年的人来说,应该时时刻刻对自己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分为对内和对外。对内看,是要不断琢磨自己做什么工作最得心应手,做什么工作即使钱少他也乐意做,因为有成就感,而什么工作做得很费劲??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自己职业能力的分布。这是自己内心的反思。对外看,就是要看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他们的发展是怎样的,即使自身发展顺利,也不要夜郎自大。只有不时地向内向外看,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坐标,对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头两年工作还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职业规划,包括设定长远目标、设定阶段目标、不断调整回顾、确定新的目标。不管顺利与否,都要及时反思,作出相应的调整。
过来人答疑
毕业两年工作不顺利要及时调整
●董晓阳,侠客行公司创始人兼总裁,“东方思艺动漫学院”创始人
问题:工作后头几年真的很重要?
大学毕业头几年占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很多人来说,会奠定他职业生涯的基础。因为每个行业都需要积累,如果你在某行业有了很好的积累,表现较优异,那么之后的发展可能就会很顺利;反之,如果头几年你就没有做好,或者老是在不同领域跳槽,那么你在每个行业都只能停留在入门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若在一个行业没有很深的积累,待遇等方面相应也不会很高。
当然你可以在这两年多进行一些尝试,如果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妨趁早做出选择,否则时间长了成本也提高了。
支招一:大学开始寻找职业方向
大学期间可以多做一些尝试,比如勤工俭学、参加实习、加入社团、自己创业等,它们可以让你认清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其实就是把刚工作一两年尝试期所需要做的事情提前到大学里做,这样一来压力、成本更小。
在大学里就做尝试还有一个好处,当你及早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时,可以及时申请换专业,这样至少你所学的专业是你感兴趣的,将来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大,并且我认为只有热爱你所从事的职业,才有可能获得杰出的贡献。而若到毕业后你才发现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已经无法改变,可能需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班甚至用读研来达到转型目的,相对来说代价比较高。
支招二:转变前先充分了解自我
当然也有同学因为专业不对口、自己不喜欢等种种原因,头两年的工作并不顺利,这时候就要尽快做出转变。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擅长;其次如果你英文好,且希望从事的行业在国外又较为先进,你也明确自己出国的目的,包括出国能为你带来什么等,那你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如果出国比较困难,读研也是一种选择;如果希望能在较快时间内掌握其他行业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参加业内较为权威、周期较短的培训班。因为转变的成本较高,因此这种转变一定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知道它对你的职业发展是最好的,而不是又一次盲目的选择。
企业内部换岗位可能好于跳槽
●袁玉华,金和软件副总裁(从普通的销售人员做到副总裁)
问题:学历取代能力不适应企业要求
第一,大学四年为了学而学,只注重专业却忽略实践。第二,用学历取代能力。其实现在用人单位很现实,更看重你能给他们带来的价值而非文凭,如果毕业生能提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将会更受欢迎。第三,对自己定位不清,往往毕业之后对前途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支招一:在工作的企业中寻找调岗机会
我不建议刚毕业的人频繁跳槽。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应该跳槽呢?首先你要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这是大方向。如果你仅是觉得自己目前的职位不合适,但仍想从事该行业,不妨在企业内部尝试不同的岗位,这样成功的概率更高,因为你不需要再花时间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和文化,你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时间,只需要专注于你的岗位即可,而企业也会乐意这么做;若你真的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企业,在这里已经无法获得你想要的东西,那建议趁年轻赶紧作调整。而一旦认准了方向,就一定要坚持。
支招二:学会承担更多工作者容易成功
刚毕业的人有时会急功近利,不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认为自己吃亏了;或是抵挡不住诱惑,盲目跳槽。这时你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计较眼前利益,让你的表现超出你的岗位需要,并且锲而不舍地做好,老板会把你的表现看在眼里,并且给你更多的机会。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