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投资,无疑是中国目前启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增加投资虽然能够带来GDP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并不自动带来就业的增加。
有专家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发现,在中国经济中,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最明显的部门,与拉动就业效果最明显的部门是不一致的。不同的产业部门对于总产出做出的贡
献,与其对就业拉动的贡献,并不完全统一,甚至两者之间呈现某种程度的反向关系。也就是说,像机械制造、金属制造等产业虽然对GDP的贡献大,但吸纳就业的作用可能比较小;而商业、餐饮等服务行业,虽然对GDP贡献小,吸纳就业的作用却很大。由于这样一种关系的存在,在地方政府有着追求GDP的强烈发展动机的情况下,着眼于总量的宏观调控中,常常会产生重增长、伤就业的倾向。
因此,我们目前启动内需的时候,应该注意这样的事实:在过去的实践中,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并非完全同步,如果政府的投资方向和银行贷款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那么,那些充当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就得不到需要的资金和政策,也就不能有效解决紧迫的就业问题。所以,有必要把就业纳入保增长的重要目标,应该在理念上、政绩考核措施上,明确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地方政府在保增长的过程中,才可能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刺激手段带来的就业岗位问题。
是不是明确保增长就是保就业,在执行上是大不一样的。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政府的指导思想上还有严重的GDP崇拜,因此,在这些地方往往会简单地认为“保增长就是保GDP”。在增长并不自动带来就业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不明确提出保就业的目标,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就会被忽视,就业的解决就提不到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大批农民工返乡的同时,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导仍然认为,只有农民工多的地方才存在就业问题。
把就业纳入保增长的重要目标,需要把促进就业的职责从人力资源部门扩展到宏观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甚至群众组织。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政策,应该把是否最大化创造就业岗位作为筛选标准,防止把保增长单纯理解为保GDP。在保增长中真正做到有保有压。(阿 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