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09-02-18 |
信息来源:人民网 |
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正以弥漫之势渗透到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方方面面,成为电视节目形态在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元素之一。本文通过对作为技术元素之一的数字电视技术元素的分析,阐明数字化时代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基本趋向。
一、数字时代的传统电视节目形态创新
数字电视技术元素对传统电视媒体模拟式的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成为传统电视节目形态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核心的元素之一
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极大地影响了电视的传播特征,这一点既体现在信息传输手段的改进上,也体现在摄录技术的升级上,更集中体现在对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的重构与解构中。
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节目是在网络、卫星传输等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节目形态在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东方时空》中推出的,它开辟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形态。选择公众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事件,以演播室主持人的调度为轴心,利用网络传播、卫星互联的优势,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以多视窗的形式实现主持人与记者或有关嘉宾的谈话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展开,从而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2005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改版后,于3月18日21:45推出的日播动漫栏目《轻松十分》,吸收了网络时代FLASH技术,通过动画形态重新演绎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小品,保留原作品的原声对白,人物和场景则以动漫形态体现,开播第一周收视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排名第九,第二周升到第七位,创下了央视1套当时新栏目最佳收视纪录。
美国MTV频道2004年6月16日开播的电视游戏节目《你的脸我的脸》,则是物理学全息摄影数字技术在娱乐节目上的出色运用。虚拟的立体人物参与到真实人物的游戏中来,并构成节目的绝妙看点。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时长60分钟的电视新闻节目《ITV午间新闻》则堪称用数字虚拟现实打造“全真”新闻背景画面的完美典范。
2.数字电视技术元素成为传统电视节目形态向数字电视节目形态演进的一道分水岭
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兴传媒的融合与使用,极大地拓展了观众参与节目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了观众参与的热情,使单向的线性传播转变为双向和多向互动传播。电视节目能否在保持和发扬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与观众的互动,将决定其能否在数字化时代获得全新的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
时下,国内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通了短信俱乐部,让观众参与抽奖,或者为节目提出好的建议。这种互动方式既能为节目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更能加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联系。除了电子邮件、短信、BBS这些虚拟方式的沟通,还通过举行观众见面会或观众参与节目制作等方式,在观众和节目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栏目在央视网《开心辞典》网页上设置观众答题游戏,许多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一样可以感受智力的比拼和答题游戏的魅力,网站开通以来注册人数达450万人,网站首页日浏览量达到67万页次,总浏览量为300万人次。网上答题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参赛人群,保证了节目的选手来源和选手质量,是该栏目选手选拔的主渠道。在《开心辞典》的答题环节,“求助现场观众”和“电话求助”两条帮助热线都是活跃现场气氛、提高节目收视的互动环节。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本身就具有较为突出的人际传播的特质。数字电视技术对电视媒体的人际传播特质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使电视节目无时无刻不与周围的一切发生着互动。除了上面提到的节目与受众的互动,还包括不同节目之间的互动、节目与制作机构之间的互动、节目生产与节目经营之间的互动、节目与其他传媒之间的互动等。互动得好,会增加节目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节目形态创新
对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来说,其节目形态与传统电视节目形态有明显不同:信号更加清晰,篇幅更加精短,题材更加多样。
以手机电视为例,因为手机屏幕较小,仅仅把传统电视节目形态简单地移植到手机上显然不行,这就需要对节目进行改造。一些从事手机电视内容制作的公司,把电视内容重新编排、转码,剪成30秒的短片,去掉了大部分元素,只保留一个兴奋点,做成专供手机播放的短片。在视频新闻方面,新华社与中国联通合作专门为手机量身打造电视节目——新华视讯,节目形态为30秒以内的口播新闻,以近景镜头为主,字幕字号更大,适合在手机上播放。
手机小屏幕、伴随性的特点决定了内容的短小精悍。传统电视媒体可以提供手机与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相互补充的机制,如赛事等电视媒体已经播放过的内容通过手机回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点进行回放,能有效补充传统电视媒体的不足,让受众感觉到随时参与的乐趣。
再如,在手机上看电视节目,新闻类节目没问题,但如果是电视连续剧,时间就太长。所以,要为手机用户提供一些10分钟、5分钟的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电视短剧。
在国外,包括福克斯公司在内的一些广播公司已着手生产短的被称为“mobisodes”的手机电视剧。Endemol公司的彼德-考利(Peter Cowley)称,该公司也将专门制作一个新的戏剧类移动电视节目。
在国内,专门为手机播放而制作的电视短剧已经出现。2005年2月4日,上海移动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SMG)联手推出中国第一部手机电视短剧《新年星事》,每集3分钟,共10集。演员阵容豪华,几乎囊括了深受上海观众喜爱的名主持人,豆豆、黄浩、陈蓉、戴军等纷纷在手机屏幕上亮相,每人演绎一段自己的过年故事。2005年3月27日,由北京乐视传媒投资300万元、中国首部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约定》在北京开机。全剧共5集,每集约5分钟,共25分钟。①
相对来说,电视节目形态容易改变,但什么是最适合不同新媒体业务的节目形态,需要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基础才能看得真切。因此,目前新媒体的节目形态大部分还是复制传统电视节目形态,这在新媒体发展初期,可以控制成本,进行试水。由于商用不成熟,现在大规模研发新媒体节目形态较难有预期回报,一些制作机构拍摄手机电视短片,仍然要通过传统的渠道来发行。
总之,作为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形态,由于目前实践层面的相对滞后,其中的绝大部分还在萌芽阶段。但有理由相信,这些新媒体中的电视节目形态与传统电视节目形态,将有着显著的甚至本质的不同,不久的将来就会在电视文化的餐桌上独占鳌头。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