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线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为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保持我国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而及时出台的三年期规划,也是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计划方案。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
然而,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加深,装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明显趋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经济效益下滑。2008年机械行业统计口径内的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增速同比分别回落了8.6个、15.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难,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外部影响,也有多年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重复投资建设、低水平产品产能过剩的内因,还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缺乏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等深层次问题。当前情况下,产业内外部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加快装备制造业的调整和振兴迫在眉睫。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立足国内需求,从实施重大装备自主化,提高基础配套产品水平,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并根据重点任务制订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规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等领域重点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重点装备的自主化,这是满足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体现,是当前拉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方面。
重点围绕钢铁、汽车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组织落实产业升级所需的重大装备的自主化,既保障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又实现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基础件及大型铸锻件和特种材料质量和可靠性不高,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已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规划提出了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四大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针对目前装备制造业领域存在的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加工能力强、创新能力弱,生产产值高、服务收入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等问题,规划提出了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等六个方面结构调整的任务,以实现产业增长方式转变。
应该看到,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也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今后三年,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既是严峻挑战期,也是战略机遇期。规划的实施,将实现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解决配套能力薄弱的瓶颈,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我国装备制造业顺利度过寒冬,驶入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