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心服务 联通你我】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
中国通信网 |
时间:2009-02-04 |
信息来源:通信信息报 |
招聘网站可能是近期最热门的网站,随着大量IT企业纷纷通过裁员抵御经济危机,IT从业者的“冬天”已经到来。目前这股裁员潮正刮向国内,一旦国内IT企业大规模裁员,势必会引发就业矛盾,同时还将影响中国IT制造业的发展。事实上全球IT业的不景气或许是中国制造业的一次机会,拥有成本优势的中国品牌或许能够在这成寒潮中,突破外国企业的壁垒逆流而上。抓住外企裁员的当口,招揽人才,或许能为振兴中国企业积蓄一批技术骨干。 裁员潮来袭 裁员潮一浪接着一浪,已经变成大多数IT企业御寒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通过裁员来削减成本。 摩托罗拉于15日宣布全球再裁员4000人,并涉及中国区员工。索爱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净亏损额1.87亿欧元后,宣布了预留了1.29亿欧元的裁员费用用于裁员善后。 除手机厂商外,芯片巨头的日子也越来越难熬。据外媒报道,AMD计划裁减9%的员工约1100人,并降低员工薪酬,这是AMD过去一年中的第三次裁员。尽管目前英特尔并未公布裁员消息,但是根据其发布财报看,形势亦不容乐观,英特尔第四财季利润下滑了90%,营收下滑了23%。 微软这样的国际大鳄可能也不得不考虑裁员问题。近日外媒消息称,微软将于22日公布第二财季财报前的一周宣布裁员消息,这次裁员将接近1.5万人,约占该公司员工总数17%。 一向以福利好著称的谷歌也没能躲过这场浩劫,其14日称,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100名负责员工招聘工作的员工,尽管人数不多,但是裁剪负责招聘工作的员工意味着谷歌的招聘工作正在被最大程度的压缩。 硬件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18日,希捷继连续损失两位高管之后,又宣布计划裁掉3000名员工,留任员工也将减薪。富士康领军者郭台铭在12月考察美国经济后发出预警,“目前经济景气状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3倍。 中国制造业的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IT制造业而言是危与机并存的。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外订单越来越少,但这也是中国IT企业摆脱制造者的烙印,向创造者转型的机会。 一直以来,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身份就是一个巨大的制造工厂,全世界的订单涌向这里,我们把别人的送来设计图变成产品再送出去,赚的始终就是加工的辛苦钱。在这种生产模式的长期运行下,中国的制造业永远只能替别人打工,为他人做嫁衣。 这种低附加值的简单生产并不需要高技术人才的积蓄,因此技术人才不断流向外资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的中国IT企业永远无法有自己的创造。 金融危机的发生虽然减少了流水订单的传递,但也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重新思考的时间。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国家提出要加大力度发展内需。内需的扩大将促使中国IT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的IT企业将能够告别制造工厂的地位,变制造为创造,打造出中国的品牌。 要发展中国创造,就要改变原来劳动密集型发展的落后模式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这需要大批的高新技术人才的引入。一直以来我们的很多人才都被吸引到国外公司或是外资企业,但经济危机引发的裁员风潮将会引发新一轮的人才流动热潮,抓住这个机会,我们的IT企业或许还真能在“退潮时网到大鱼”。 振兴行业缓解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冲击下,70%以上的企业都选择了不同程度的“瘦身”,而裁员就是首当其冲。目前而言,IT业是裁员重灾区,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还会加剧目前的就业压力。 面对裁员,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常情况下企业裁的会是什么人?只可能是那些并非不可替代的人。因此很多IT企业在裁员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行政部门或是一些市场营销部门,对于技术研发这样的核心部门一般很少触及。因此,作为IT从业者,首先要进行自我转型,提升自身竞争力,这样才能跟上行业转型的大背景,才不会成为企业裁员时的最先考虑的人选。 在经济衰退时,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以避免裁员潮的产生。今年以来,日本企业尤其是许多汽车巨头正在尝试一种“岗位分享”的办法应对危机,也就是通过员工休假或工时、工资的削减,替代工作岗位的削减,让大家分享工作机会。 在拉动生产的同时,劳动监察部门还需加大监察力度。目前北京吉林等多个省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都要求,企业一次裁员超过员工总数的10%和20人以上要向劳动部门申报以外,劳动合同续订率不到80%的也要报告给当地的劳动部门。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将很好的缓解过度裁员引发的就业压力。 |
|
|
|
|
热门资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