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电信行业一直以其三足鼎立的状态存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我国民营通信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看263网络通讯董事长李小龙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小天地,大作为!
李小龙简介:
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软件专业。1997年11月任北京京讯公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创主叫计费方法、创办了全球中文用户最多的免费信箱系统;1999年11月任北京首都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CEO,创办了263网络集团。
主持人:在我国,电信行业一直以其三足鼎立的状态存在,而其它的一些中小型通信增值企业只能是在夹缝之中求生存,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于我国民营通信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它们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寒冷的冬天。
一时间 ,类似于“多数中小民营电信企业将难以度过此次寒冬”“几乎可以预见的是大批中小型企业死亡”的种种言论铺天盖地的袭来,可就当大多数中小型电信企业开始采取“捂紧腰包过冬”的这一举措时,2008年12月16日,我国的一家通信民营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同期:263并购美国公司iTalk现场发布会
主持人:在我们看惯了西方并购东方企业的时候,东方企业参股或并购西方企业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触动,尤其是一个“不尽知名”的中国民企生吞北美的一个“知名”的运营商,这更让我们觉得,这桩生意着实的不简单,而画面中这个身高1米93,留着胡子的男人就是这个事件的主要操纵者——李小龙。但要追其这个事件的缘由,我们还要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说起。
解说: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iTalk在北美推出了一项优惠政策:截止到奥运会结束,中国拿到多少金牌,就为用户优惠多少美元。不过让iTalk的总裁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竟然拿了51枚金牌。但这种营销方式却体现出了iTalk的定位:主要为当地华人提供本地以及国际电话服务。但是依靠华人起家的iTalk面临的现实问题却是,未来很难进入几大运营商把持的北美主流市场,华人的主要市场还是在中国。而与此同时,对于身处国内市场的263来说,它面临的却是政策难题。
李小龙同期:通讯服务里面其实最主要的通讯服务就是话音,人和人沟通的最主要的通讯方式是话音,是语言的谈话,这种交流。但是不幸的是在中国话音的通讯服务,说白了是电话,无论你是固网电话还是移动网的电话,还是用什么其他技术所提供的电话都是暂时不被政策允许的。我们已经等了五年了。
解说:五年的等待,对于李小龙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眼看着自己的企业在原有的业务领域中一天天的膨胀,壮大,但却始终没有第二个领域可以开拓,此时此刻的李小龙非常清楚,自己一手带大的263迎来了企业发展的瓶颈时期。是冲出牢笼,还是固守成规,李小龙面临着重要的抉择。
主持人:话说在上世纪闻名全球的中国功夫王“李小龙”,使得“李小龙”这个简单的名字有了特殊的意义,他代表一种国人的精神——自强不息,越是困境,越是超越自己的奋斗精神。然而,同样叫这个名字的263董事长李小龙,从商21年来,最信奉的也同样是“超越困境,超越自己”。
李小龙同期:像通讯这个行业,尤其像通讯服务这个产业,最主要的这种玩家应该说国有的主体的三个大的主体运营商,以前是四个,现在是三个这样的。我们管他们叫大象,那么,当然还有另外的领域,现在众多的都归类到增值服务领域企业里去,有牌照的国内有两万多家,你在选择的时候是说我们跟他们同样的业务,还是选择跟主体的运营商一些补充的业务。所以我们在选择这个市场的时候我们自己提到说我们来选择的话我宁愿与象共舞,
解说:多年来李小龙带领263以增值通信服务与象共舞。从2005年开始,一直找机会让263“突破”的李小龙便逐步把目光瞄向了语音市场,准备进入最主要的电话业务领域。但国内市场对于民营企业一直紧闭的大门却让李小龙无可奈何,而就在这时,李小龙想到了一个绝处逢生的妙计。
李小龙同期:我们拼命的寻求机会/我们就注意到了国内不可以,但是海外市场是存在的,如果我简单进入海外市场的话我的困难会很大,因为我们自身的,我们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跟海外主流市场进行竞争,我没有任何优势。我就注意到海外的华人市场,这我们是有相当的比较性的优势存在的,我们就在那个方向上寻找,最好的方式透过接入一间公司的资本介入来获得这样的机会,自然而然,正好机缘凑巧,作为iTalk也在寻找类似可以扩大业务机会的可能,双方一拍即合。
解说:就这样,在2008年12月16日,中国民营网络通信商——263与美国电信运营商iTALK公司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263以注资的形式用分布获得iTalk公司50%的股权,先期以750万美元现金购买iTALK新发股票的30%股权。这标志着我国首家民营资本出海北美电信市场,但李小龙在这次并购活动中所要的又何止是开拓海外业务机会这么简单!
李小龙同期:我们相信将来会有一天/会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到这样一个产业的,这是我们相信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在海外经营几十万规模的电话公司的经验,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所碰到的所有问题我都有了成熟的经验去对付,这就是我相对于别人的竞争优势了。
主持人:如今,在多数企业纷纷收缩业务战线的情况下,作为通信行业“小角色”的263却一发惊人的做出了“借海啸出海”的大胆举措,而这一举措的核心策划人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而很少有人会相信,眼前这个刚刚导演了一桩“离奇生意”的幕后推手,在他长达21年从商经历中的前半段竟写满了失意。
解说:李小龙1965年在北京出生,祖籍江苏常熟。1983年,李小龙进入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而就在此时,19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关村也逐渐找到了“中国硅谷”的感觉,成为整个中国科技制造、创新最活跃的地方。此时的李小龙被中关村深深地吸引着,一段时间以后,李小龙借社会调查之机见到了中关村几乎所有有名气的IT公司当家人,而创业的意识也就由此扎下了根。
主持人:毕业之后的李小龙并没有下海经商,而是随大流的进入了一家国营企业,拿到了当时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但对于早早就有创业梦想的李小龙来说,却一直心有不甘。就在工作了短短三个月之后,李小龙因为一毛钱之差,彻底下定了辞职不干的决心。
李小龙同期:毕业了以后拿工资的时候是五十九块六毛钱/我没毕业的时候我家里给我三十块钱,当然也算收入,自己因为打球,所以还有球队的补助还有二十块钱,再有个九块五毛钱那时候叫副食补助,回民是十一,汉族是九块五毛钱,五十九块五毛钱/我毕业的时候比我毕业之前只多挣了一毛钱/正好有一帮很好的朋友在做计算机公司,开始只是拉我去帮忙,帮着帮着发现离不开了,我要走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得了,再加上我也有这个动力,我就跑去跟梁山合伙了。
解说:中国改革开放后,“下海”的第一个高潮就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初涉江湖的李小龙也恰巧赶上了这波浪潮。但如同中关村那里所有司空见惯的故事一样,这个公司在很快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便散伙了。
李小龙同期:你要让我现在看就是属于沟通问题,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主要是在于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的问题/按照我个人的关键是说,尤其像民营企业,我从来没见过,自己也没经营过,说纯粹业务经营问题导致这个企业完蛋的,全部都是人的合作或者是沟通的问题。基本无一例外。
解说:面对着首次创业以散伙告终,李小龙并没有灰心丧气,此时,年轻,成为了李小龙手中最大的本钱。
李小龙同期:败了成,成了又败了,败了又去做,做了又败了有很多。
主持人:尽管数次开公司做生意给李小龙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这样几经挫折,李小龙早期的创业豪情开始逐渐消沉。于是,李小龙早早的选择了“退休”。退休期间,自己也经常无偿给一些圈内朋友在公司经营或谋略方面出谋划策,经常看别人的创业、拼搏并大获成功,李小龙的内心渐渐不再平静。
最终,李小龙终于按耐不住寂寞,再度重返中关村创业,而此时的李小龙却不无悲哀的发现,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原来微不足道的竞争对手早已茁壮成长。再回头来拼,已然太难。
解说:虽然李小龙在计算机行业只是消失了几个年头,但此时的计算机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称霸一时的几家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几乎消失了踪影,而联想,方正正声名鹊起。李小龙感到,此时自己已很难在计算机领域拼出自己的一席之地。于是,李小龙果断地把目光瞄向其它行业。
李小龙同期:我们讲今日之江湖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感觉如果重新进入进去的话我们的机会不会很大,我们就希望寻求一个更有机会成的一个领域。当时发现通讯是很多类似的,跟计算机行业这种特点,但是同时又是处于刚刚开放的初期,刚刚开放的初期的时候自然机会就显现得很多。/因为我们在选定了通讯这个产业之后才选择了寻呼,就你拿什么进入?
最容易投入,最容易进去的是寻呼,因为投资要求的规模最小,技术要求也并不高,而且开放程度也最容易允许你去做的,所以从这儿开始进入。
解说:这一次,久经沙场的李小龙终于找到了创业的“方向”——通信运营。1992年,李小龙与另外的11名个人股东创办了263公司的前身——海诚寻呼。相对于其他通信服务,寻呼这种投资小,回报快,技术难度低的业务使得海诚寻呼当年便站稳了脚跟。很快,海诚寻呼很快从北京走向其他城市,营收规模逐日攀升。李小龙也因此迎来了他的事业高峰期。
主持人:在采访时,李小龙曾得意的告诉我们,在海诚寻呼的鼎盛时期,一年就有高达几千万的利润。这对于当时的一家民营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数字。但就在95年中国寻呼业最为繁荣的时候,李小龙却说行业形势不好,竟然甩手不干了。
李小龙同期:我做选定了通讯服务,那么在我做寻呼一旦成熟的时候我必然会下一步的发展,我们会看下一步是什么/至于说下决心不能再等了,一天不等了,那是由于寻呼我们已经发现它出现衰落的迹象。
主持人:一天,李小龙照例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办公,而此时一位不速之客推门来到了李小龙的面前。这个人就是松下寻呼的负责人,他希望海诚寻呼购买他们的产品,并且为了表示对于中国寻呼市场的重视,他承诺松下要将全球的研发中心挪到中国来。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李小龙为何偏偏在这时另辟蹊径,而对于眼前这块即将到嘴的肥肉置之不理呢?
李小龙同期:他当然为了兜售他的产品,加强你的信心,我们多少多少重视。但是我听起来不是这样的,我听起来告诉我全球市场已经差不多了,只剩下中国最后的市场了,我们赶紧过来挣最后一笔钱了。所以我们当时把它作为一种信号认为寻呼走向衰亡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但是这时候实际上我们在互联网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了,只不过这个促进你下定决心赶紧吧,
解说:此时洞察到寻呼业“命不久矣”的李小龙,随即带领着一班团队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做市场可行性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做互联网接入,这成为了此后263的第一个生意。
主持人:其实啊,互联网接入,用我们老百姓的说法就是上网。用李小龙的话说,做接入就好比卖大米,人家大米一斤十块,如果我还用这种方法的话就是拼成本,但李小龙等人并没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所以,他们能做的,就只有改变规则。就在李小龙冥思苦想的时候,一个最朴素的比方却让他摸到了金矿,那就是:我把大米装进袋子里,一袋子大米多少钱,消费者用起来方便,觉得划算。但这句话中到底暗藏着什么玄机呢?
解说:当时,由于专线费用昂贵,普通消费者只能采用购买储值型上网卡的方式上网,这种上网卡要先到银行等地方开户,并且要先交费,使得上网程序很麻烦。但消费人群却大多都是高端用户,对费用并不怎么在意,唯一需要的就是方便快捷。而李小龙则恰巧抓住了当时上网人群的这一心理,进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接入模式。
李小龙同期:因为当时的方法都是说你到我们门市来跟我签一个合同,我给你一个密码,你预交一笔钱,比如说2000块,我每个小时要收你二十块钱,直到你的账户里的钱用光,你对不起再来续费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很麻烦,而且每一个用户发展起来都是要有很烦琐一套手续,而且我们当时看到最初的用户实际上他的最主要的需求是方便,其次才是说更便宜,因为最初都是高端用户,还不是普遍的用户,所以我们当时想的在怎么样更方便上能够有所创造/我们就说能不能把这个规则改了?
主要方便性的话不如说主叫这种方式,这是最容易做到的,而且方便上来讲。因为你是先消费,实际上是信用消费,先消费后付账,而且付账是跟电话账单是合在一起的,你总要交电话账单,这就很方便了。
解说:作为263公司的前身,当时的海诚寻呼已经下设了网络部,可正当兴奋的李小龙准备一展拳脚时,一个巨大的障碍摆在了他的面前。
主持人:1996年下半年,国内互联网已是人头攒动,此时的瀛海威等早已把网络概念吵得热火朝天,中国电信也开始大规模的建设数据通信网络。而此时的李小龙也认为时机成熟,该动手了。但此时另外11个股东却纷纷质疑道:像瀛海威这样的行内名角儿都在赔钱,你,李小龙凭什么赚钱?
解说:面对质疑,李小龙唯一能做的就是一次次的开会,一遍遍的讲解。
李小龙同期:互联网在96年的时期应该还算,在中国还算比较初级阶段,而且所有的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那个阶段都是赔钱的,选择这样一个时机介入到这样一个领域里,你确确实实需要一些沟通工作和说服工作/那时候还是那种投影的胶片,我印象去跟股东会沟通的时候大概用了110张胶片,很厚,一张一张讲,大概一次讲下来还中间都没有休息过程大概要讲三个多小时讲一次讲完。
主持人:也许啊,11个股东们谁都不一定听懂这一套,但是他们听懂了李小龙的承诺:第一年实现盈利,第二年实现所有的投资通过分红收回。于是,1997年7月,李小龙拿到了15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
解说:1998年2月21日凌晨开始正式营业,接入特服号就是263.2000年11月263网络集团正式成立,而从1998年2月21日开始,“263”早已成为了深入人心的一个网络名词。李小龙也从此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十年的一段经典传奇。
李小龙同期:这个方式一旦创造出来就迅速知道市场的呼应,因为你真正符合市场用户的需求,所以就很容易普及开。实际上我们赢就这么赢的,很简单。所以说模式的创造,在你没有创造出来之前,可能想起来很玄妙,一旦说被展现出来了,确认出来了很简单。
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拿一个熟的鸡蛋劳驾你把它立住,你立不住吧?你看我怎么把它立住。一磕碎了,立那儿了。说这儿也算那?说这也算。就是像这种模式的创造属于如果你看见了那谁都很容易的一件事,如果你没看见你会想到磕碎了也算,它就这么简单。
解说:首创的“主叫计费”模式让263第一个月就实现了盈利,第一年就通过分红把股东的1500万元投资全部收回。而这种模式也让李小龙及其团队在一时间风光无限,不过,在当时席卷中国的互联网浪潮下,李小龙也曾一度迷失。
主持人:虽然此时的263早已实现盈利,但在当时最热闹的却还是在大把大把烧钱的门户网站。而更令李小龙吃惊的是,新浪最后一轮融资的市值竟然已经达到4亿美元,这是,263的股东们再也沉不住气了,纷纷向李小龙说道:“你一年赚几千万人民币,人家一分不赚但是却值四亿美元”,此时的李小龙有些坐不住了。
李小龙同期:中国互联网中心每年都做一些摸底的测试,网民最喜爱,访问最频繁的网站都是哪些?我们有一年得了第二,有一年得了第三,当时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那个时候我们也是一个很受网民喜爱的网站。
其实我们网站并没有提供综合的信息,信息提供的都很少,主要提供邮件服务,那时候是网页式的邮件服务,造成网民对我们的访问很多。他来并不是为了获得信息,他仅仅是作为使用来的。
完全不是你的企业素质和你企业的能力造成的。再加上外界环境,从媒体到银行都忽悠说这东西最值钱,又有特殊的因素在那儿人就晕了。
解说:此时已被冲昏头脑的李小龙在众人的热捧之下与1999年12月16日,正式注册成立了北京首都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小龙任董事长及CEO,正式杀入了门户网站。
李小龙同期:我们大概是99年的时候调查的时候我们可能是第三还是第二,2000年可能第三/还挺风光的。
解说:然而,2001年之后,随着网络泡沫的来临,263的门户冲动陷入尴尬,关闭门户网站对于李小龙来说已迫在眉睫。
李小龙同期:因为互联网的泡沫基本垮了,以前媒体讲互联网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后来讲注意力经济真不经济,后来说这话,整个市场也冷静下来了,资本市场也垮掉了,你就会冷静下来看/这个风光我总结是特定的时期造成的,如果说没有高手的时候,你一个会个三脚猫工夫的人跑到那个领域里也能够风光阵子。
但是你要知道,这个领域注定会有一些高手慢慢聚集过来,注定你不会在这个领域里面混得很出色,后来事实也是这样。你想想看,新浪整个团队的组织确确实实是一张专业人士,人家本身就是做媒体出身的。连曹国伟这样都是学新闻出身的,对不对,甭提像陈头这样的,是个专业团队。我
们拼那个我肯定拼不过他,我也肯定不如他专业,我也很自信的说过来跟我比试一把做通讯,他也不是个,性质是一样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特殊的时期你可能占了点小便宜,只不过机缘凑巧而已,经过时间的推演你会发现这是个大大的错误/这时候说是个错误,赶紧改吧。
解说:2002年初,李小龙终于痛下决心,放弃了门户路线。而这次迷失,却让李小龙付出了高达2亿元的惨痛代价。
李小龙同期:最关键的是这两个亿全部是我们做通讯业务的利润,我们当时是唯一一家没有做任何融资的大的互联网企业,全部都是靠最初股东的一点投资,滚动靠利润发展起来的。而且我们的股东全是自然人,全是个人,而且所有的自然人我全都认识,已经都相处了很多年了,所以那时候压力是非常大的。你烧你不认识人的钱已经很大压力了,你想我把认识人的钱烧了,你想想看,
主持人:确实,这高达两亿元的代价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确实有些惨重,但是,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次血的教训,使得李小龙更加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做自己擅长的事。
解说:截止到2007年底,263的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已高达3.3亿元,300名员工的企业人均产值超过百万,而这也是263所能够“顺势扩张”的理由。所谓借海啸顶风出海,其实就是263坚定的长期发展战略下的必然一步。
主持人:所谓“角”不在大,有为则名:“位”不在高,尽责则灵。十年来,作为网络通信服务商的263在李小龙的带领下,一直专注与通信服务,并保持每项业务的盈利,这在我国的增值通信业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
有人说,刚刚迈入21世纪的国内互联网大势很类似于上世纪的中国革命,跟农民讲革命的大道理没有用,他们最后选择的会是最实惠的:打土豪分田地。
当时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正如革命时代的农民,互联网企业要想成功,如果不擅长玩资本游戏,最好像李小龙这样脚踏实地,用农民种地般的心态来做企业。而谁又能说这一比喻不适用与当今这个时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