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3+1”工程(城乡充分就业工程、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和谐劳动关系工程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将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险。在统筹城乡充分就业中不断创造新经验的武侯区,如何继续先行先试,为“全域成都”创造更多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新经验?
一个新的任务摆在了他们的面前,该区决策层着手理清了以下几个问题:把发展成果惠及到更多的城乡群众,充分适应城乡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现实需求;就业工作重心从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转变,就业层次从基础覆盖向梯次优化转变,就业服务从主动对接到体系完善转变。
日前,家住武侯区机投桥半边街村村民张和祥在街办组织的“十五分钟就业圈”现场招聘活动中,就近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在当地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一直以来,武侯区非常重视劳动就业工作,曾开创性地提出了“三个同步”(企业改制与分流人员培训就业同步,土地征用与农民培训就业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如今还创新性地实施了“新三个同步”(细化服务,就业的质量提升与城市升级同步;规划先行,就业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同步;三三模式,就业职业规划和稳步就业同步),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促进了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新发展。据悉,去年,武侯区城乡比较充分就业重大决策项目目标全部完成,政府的服务和城乡居民的就业愿望对接,武侯区城乡充分就业的服务边界不断延伸。
就业工作重心从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转变
创业带动就业
“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茶坊规模。”家住簇桥街道龙井村的村民杨勤军、雷丽小两口通过政府的帮助,贷款5万元开办了一家小茶坊,成功走上了创业路。由于政府对他们的帮助非常周到,加之杨勤军、雷丽小两口经营有方,茶坊生意异常红火,一年后,他们不仅还清了贷款,还为即将搬进龙井桂苑的新家准备好了装修款。
过去,杨勤军、雷丽在鞋厂当过工人,做过钟点工。夫妇俩深知,“如果一个人没有一技之长,一辈子就只能做体力活。”他们是通过参加街道办组织的创业培训,逐步坚定起创业的梦想。
龙井桂苑是武侯区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一期工程竣工后,入住达416户。从村民入住之初,区委、区政府和簇桥街办就把稳定村民就业作为工作重点。2007年,龙井村劳动保障站就在小区内专门设立了促进就业的服务机构,簇桥街办也成立了龙井桂苑社区工作站筹委会,负责居民的就业等日常公共服务事务,这些举措不仅摸清了小区内的整个就业情况,还动态地实现了居民的充分就业。
“创业才是最好的就业。”这是杨勤军、雷丽经过几年打拼下来的肺腑之言,这也是武侯区实施数量就业到质量就业大转变的真实写照,如今武侯区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实现了就业观念的大转变,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
当前,各地在动态保持充分就业的时候,都面临着转变居民就业观念的压力,然而武侯区却通过创业带就业的新举措不仅保证了居民的充分就业,而且还为社会上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有数据显示,通过政府举办创业培训班、提供小额贷款扶持等新措施,目前,龙井桂苑有30%以上的劳动力实现了自主创业。
小额贷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要实现就业到创业的转变,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支持。然而过去小额贷款的审核门槛过高,审批程序繁杂、审批期限过长,已影响到了申贷者的积极性。
2005年8月起,武侯区就联手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建立了2000万元创业基金,开始实施了社区金融试点,以政府组织、民主评议、群众监督、利益约束,无担保、无抵押、按月等额还款的信用贷款模式率先在全市启动,这种模式让申贷者重燃贷款创业的积极性。运行至今已达三年有余的新模式,相继为314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提供了两年期贴息贷款资金达1416万元,286个项目因为资金到位而变成了现实,还帮助2000余人实现了就业。
由于小额贷款为创业者带来了希望,而且武侯区还积极为创业者提供了来自项目指导等方面的帮助,这些项目从梦想变成现实,不仅为创业者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也没有出现某些人所担心的贷款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目前,已到期收回贷款226笔,占贷款总数的72%,实际还款率达到了95%。
为了配合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05年7月,武侯区还出台了《武侯区再就业小额贷款管理办法》,突破了以往的政策规定,将贷款范围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失地农民、企业军转干部和社区就业实体;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并实行财政全额贴息。
小额贷款为城乡有创业愿望的居民提供了创业资本,帮助他们解决了缺乏创业启动资金的难题,还增强了创业的造血功能。金花桥街道村民黄均丽通过获得5万元的小额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通过这笔资金的帮助,如今她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达200万余元、月产值达40万余元的成都市均新电器有限公司,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就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4050”人员转变就业技能的渠道很单一,出现了暂时的就业困难。陆坝村党支部针对村里未就业人员中“4050”人员较多等实际情况,开展了“百万元小额借款”行动,扶持和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和做小生意。村里出资建成的农贸市场,还免费为进场销售蔬菜的村民提供摊位。
就业层次从基础覆盖向梯次优化转变
就业结构优化无边界
近年来,武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就业的覆盖人群,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将残疾人的就业工作也纳入到了就业促进工作的总体规划,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在巩固“充分就业区”的基础上,在残疾人就业工作中摸索出了一条“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单位就业与个体从业相结合”、“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置残疾人的就业之路。目前,该区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2023人,已有1982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就业率高达98%。据了解,武侯区晋阳街道的残疾人就通过街道组织到“明康盲人瘦身香疗中心”进行免费技能培训,相继实现了就业的愿望。
从“输血”到“造血”,武侯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就业中更加自信、从容。
武侯区铺就了一条条促进充分就业的“无障碍通道”,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为村民开辟了更多满意的就业岗位。据了解,经村干部集体讨论决定,陆坝村的198家村集体经济组织花大力气求发展,今年,陆坝村将配套陆坝农民新型社区建设30亩的商业服务设施,将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服务从主动对接到体系完善转变
构建统筹城乡劳动保障
公共服务体系
在机投桥街办,每月15日(遇节假日顺延)都会在辖区组织召开一次现场招聘活动,邀请“十五分钟就业圈”空岗企业到现场,将最新的“十五分钟就业圈”岗位信息提供给辖区居民。这个“不散场”的招聘会,把“就业赶场”的观念深入到了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心中。
城乡群众的就业需求不断提升,城乡充分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现也不断延伸。近年来,武侯区着力构建完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及时跟踪城乡居民的就业需求,继续完善就业援助“962110”服务体系,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有数据显示,去年,武侯区所有街道新增就业106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99%。对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6488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551人,创业培训350人。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443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4782人(次),小额贷款前四批实际还款率达到95%以上。
采访后记
扩展就业服务外延
五年统筹城乡发展,武侯区不断拓宽城乡充分就业的服务半径,积极跟进城乡居民的需求,成功创建并动态保持全区城乡充分就业,为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自2003年以来,武侯区积极探索“三个同步”(企业改制与分流人员培训就业同步,土地征用与农民培训就业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夯实了城乡充分就业的基础。近年来,武侯区积极探索“新三个同步”(细化服务,就业的质量提升与城市升级同步;规划先行,就业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同步;三三模式,就业职业规划和稳步就业同步),服务手段不断优化,就业的空间不断拓展,构建起了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就业是城乡和谐发展之基,进入发展新阶段,城乡居民的就业诉求不断增加,对就业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如何及时拓宽就业服务领域,主动对接城乡居民的新要求。2008年以来,武侯区不断完善构建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细致跟进就业新需求,
细分城乡就业人群,细化就业服务环节,城乡充分就业的边界不断延伸,城乡充分就业的质量不断提升,为武侯区统筹城乡发展蓄积了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