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天副总裁徐名文
编者按: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回顾通信业历程,新浪科技邀请一批通信业发展的见证者做客聊天。近日,在中国普天及其前身邮电工业总公司下属企业工作了20多年的中国普天副总裁徐名文做客新浪,聊其所经历的电信业变迁。由原邮电部工业局专制而来的中国普天有百年历史,历经了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邮电工业的崛起,创建了中国第一批中外合资电信企业,同时也打造了巨龙、首信、东信等一批名震业界的国内电信设备企业。徐名文做客新浪期间详细聊了中国邮电工业改革开放后的历程,尤其是第一批中外合资电信企业的成立过程。
以下为徐名文做客新浪的聊天实录。
主持人康钊: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了纪念特殊的年份,新浪科技邀请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以及标志性意义的一些企业的领导,作客访谈,我们现在邀请一位重要嘉宾,这就是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名文先生,现在先请徐总向网友问好。
徐名文: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接受新浪网的采访,谈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些体会。
主持人:中国普天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它的前身是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我与普天的接触实际上是从中国邮电总公司时代开始的。在行业内,中国普天是非常有名的,因为中国普天创造了通信行业内的很多个第一。所以,首先我想请你对中国普天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回顾,并且谈一谈最早的电话机这个事情,据说中国最早的能修电话机的机构就是普天的前身,还有,中国的第一部电话机——手摇磁石电话机也是由普天子公司的前身制造,是不是这样?
徐名文:是这样的。大概在1906年,当时的清皇宫从国外引进了电话机,设置了一个叫做铜匠处的部门来负责电话机维护,据说这个铜匠处地点当时在东单,随着这个铜匠处不断的演变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成为我们普天的一个企业,现在叫首信集团。可以说普天企业具有百年历史,百年普天,也就是这么叫起来的。
1932年,当时的中天电机厂,也就是现在普天企业——天津电话设备厂的前身,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制造出手摇磁石电话机,这应该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部电话机。
中国普天在1999年之前叫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在1980年成立之前是邮电部工业局,管理有28家工厂。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这段时间,邮电部工业局和邮电工厂承担了国家90%以上通信设备的生产,是名符其实的“国家队”。除邮电通信外,也包括广电、水利、石油等行业的专网通信,都是由普天企业来提供主要通信装备。
从1980年成立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到2000年,是中国普天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普天根据国家的要求,按照当时邮电部的部署,主要承担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的工作,来支撑中国邮电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到现在这个阶段。这期间通信能力比较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而且国有企业的体制更加市场化了,所以普天按照国家自主创新、产业带动科研的要求,转入到自主研发支撑产业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这三个阶段大致是中国普天的发展历程,都是按照国家的部署来推进的。现在有些人不太理解,觉得普天在2G方面做的工作不多,其实在2G方面,普天同样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当时通信网主要设备的技术引进、合资合作,大多数都是由普天总部和企业参与完成的。这段历史,应该得到尊重。
主持人:改革开放前邮电工业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
徐名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通信设施基础差、底子薄。据了解,从1949年到1982年的34年间,国家对邮电通信的投入总共只有大约60亿元。当时主要的邮电通信设备由普天来组织生产,技术来源是通过当时的邮电科研院所和普天企业一起会战、产学研三结合来完成,通信设备总体上处在模拟技术阶段。而在国际上,程控交换、光纤传输及卫星通信等数字技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趋于成熟。所以,当时我国通信网技术和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整整一代,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962年9月1日,邮电部工业局成立,主管邮电工业,这就是中国普天的前身。
到1979年底,邮电部已有29个直属工厂,邮电工业职工66141人,生产包括十几大类800多个品种的产品,为国家的邮电通信提供了占90%的通信器材和设备。这些企业不仅是全国邮电通信设备主机、配套设备及主要维护零部件的生产基地,而且还承担了援外任务,支援过第三世界10多个国家的通信建设。
在这个可以称之为“小机械工业部”的时代,一个独立的、较为完整的邮电工业体系建立了起来。在这个体系中,邮电工业完全依靠自己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在摸索和实践中承担起支持国家通信发展的重担,靠的是中国邮电工业发展的传家宝--“自力更生”的精神。但今天看来,邮电工业“自力更生”的状态是当年计划经济特征的体现,那时邮电系统的总投资每年只有2亿元,当时邮电运营亏损,而邮电工业的销售额是3亿元,盈利几千万元,还要靠邮电工业上缴的利润来补贴邮电系统的教育经费。
主持人:那么邮电工业总公司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当时为什么邮电部将工业局改制为一个邮电工业总公司呢?
徐名文:我觉得这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到1980年,我国有一个大的改革进程,就是工业管理局要向市场化的工业企业转变,成为实体机构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改革,更好地组织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变。也是在这种大的改革开放背景下、在国家政府机构职能改革的推动下,邮电部成立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接转邮电部工业局及子企业,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形式来组织邮电通信设备的生产,包括承担国家要求的技术引进、合资合作的任务,更有力地做好通信网络建设的支撑。我理解的大概是这样一个背景。当时邮电部将其所有28家直属工厂都划入了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
主持人:当时政府如何推动合资合作,以政府机关的名义参与合资公司,可以吗?
徐名文:政府推动技术引进、合资合作,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参与实体组织,成为公司股东,实体企业才符合国家要求。因此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当时是代表邮电部的工业体系,来跟外面跨国公司对接。而且当时贯彻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也要有一个落地点,就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来承接。也就是根据这种定位,中国普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主持人:当时好像所有的外资电信进军中国,都要跟邮电工业总公司合资,是不是这样的?
徐名文:邮电工业第一家合资公司是上海贝尔公司,1984年成立。此后陆陆续续,在90年代前后进入比较快的发展时期。更准确地说,在80年代更多的是技术引进,向外方引进通信设备和相关技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就更多地转向合资合作了。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政策起到了指导作用,在邮电部的要求下,几乎所有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都通过与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的合作进入中国市场。当然,他们有的与总部直接合作,但更多的是与下属企业合资合作,这样的进程从80年代持续到90年代,是当时邮电工业总公司的一项主要工作。
主持人:上海贝尔是第一个中外合资的电信企业,也是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参与的,请您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徐名文:从改革开放开始,邮电部就考虑怎样引进技术,重点是研究引入程控交换机的问题。因为程控交换机是通信网的核心产品,当时在国际上还受巴统控制。1979年7月,邮电部副部长会见比利时贝尔电话设备制造公司的代表时,提出了引进程控电话设备生产线的意见,此后,在邮电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长达近4年的接触、谈判,促进落实了S1240程控交换机的引进工作,1983年,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和比利时外方签署了合资合同,1984年,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中方占有60%的股份,比利时外方占40%,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郑铁民担任第一任董事长。
上海贝尔的成立简要说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普天参与创立了第一个中外合资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就是这么来的。
主持人:想问一下,您在那个时代做什么?
徐名文:我在1982年在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教了两年书,1984年到了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的广州邮电设备厂工作,从那时候起到现在,我一直在普天系统里工作。
主持人:这样算起来,您在邮电系统的工作经历已经有20多年了,可以说见证了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和中国普天的发展。
徐名文:我读大学和研究生都在邮电大学,所以说,我一直在邮电系统里,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都在。包括刚才说成立中外公司上海贝尔,虽然那时我不是在总部工作,但对重大事件也有所了解。上海贝尔在84年成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也非常不容易。
主持人:怎么不容易?
徐名文:因为是第一个中外合资公司,一切从头开始,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各方面也给了很大的支持。首先是人才问题,要从邮电工厂和邮电通信行业调集人才到上海工作,这不容易,而且户口要落到上海市,在当时也是挺难的,所以上海市政府在政策上给了很大支持。当然,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提供了有力支持。上海贝尔创立初期设在普天的520厂内,这个厂把最好的厂房拿出来给上海贝尔,把最好的人才队伍给上海贝尔,应该说这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另外,当时S1240程控交换机有一段技术不太成熟的时期,不符合我国电信网的各种接口,这方面邮电部和通信企业的技术专家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边投产在网上使用,一边在技术上不断改进,这些都需要运营商提供支持。还有许多问题,都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这样过了大约4年左右的困难期,到了1988年左右,上海贝尔扭亏为盈,从此各方面走上正轨,进入健康发展时期,直至今天。
主持人:当时您所在的广州邮通怎么样情况?
徐名文:广州邮通在那时候承担了几项重点通信设备的研制生产,还是很不错的。一个是承担电报设备的生产制造,是发明和制造中国第一个汉字电报机的工厂。大概在1979年起,广州邮通就在引进国外英文电报机上,研究注入汉字系统,改造成一个能够自动翻译、直接打出中文电报的一个汉字电报机。1982年获得了成功。那时候还没有发明专利什么的,不过《人民日报》报道了,引起了很大轰动,从此结束了我国汉字电报手工译电的漫长历史。
主持人:以前发电报是先打英文然后再人工翻译成中文是这样吗?
徐名文:我国收发电报不使用英文,而是设计出四码电报,即用四个数字代表一个汉字,例如汉字“中”就是0022,“国”就是0948。所以0022 0948就译成“中国”。
主持人:全是数字代码。
徐名文:对。我们要发送一份“中国”两个字的电报。首先要人工翻译成0022,0948,然后在电报机上输入变成电报电码,经通信网传送到收电报的邮电局,用电报机收下来,收到的内容就是0022,0948,打印在电报纸上。然后,由译电员在电报纸上0022的下面写一个“中”,在0948下面写一个“国”。电报纸上所有四码数字代表的汉字都要这样译写出来,盖上电报局邮戳,就送去投递给收报人了。这就是中国的手译电报,从中国有电报历史起就这样。对译电员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负担,工作量巨大,而且译错了还可能出大问题。我们发明汉字电报机以后就用机器来自动翻译和直接打印汉字了,也就不再有人工译电这个过程了。因此说,这个发明直接推动中国电报的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个人在整个80年代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这方面,包括汉字电报的自动分拣和数据处理等等。当然,现在大家已经很少用电报了。
主持人:广州邮通其他情况怎么样?
广州邮通除生产汉字电报设备外,还生产传输设备,包括模拟微波载波,PCM设备,光通信设备,后来是程控交换机,再后来生产IC卡电话机,主要用于公用电话,使用IC卡,不是磁卡。应该说,作为邮电工业的骨干企业,广州邮通还是做了许多贡献的。
主持人:当时政府如何推动合资合作,以政府机关的名义参与合资公司,可以吗? 巨龙的崛起及其意义
主持人:邮电工业总公司有一个企业大家认为非常有意义,是标志性的企业,巨龙,1991年,中国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交换机,大大降低了交换机的价格,并且把国外品牌给挤出中国市场,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巨龙怎么研发出来的交换机的?
徐名文:巨龙的公司成立大概是1995年左右,但是在这前面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是国产04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投产后才成立巨龙公司的。刚才讲过,程控交换机是80年代引进的通信网核心设备,所以邮电工业总公司一方面与比利时外方84年合资建设上海贝尔,并在不断地完善。
同时在另一方面,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积极开展程控交换机的自主研发,86年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现在叫做信息工程大学达成合作,在郑州组织对程控交换机进行研发。经过了一型、二型等几个机型长时间的研制,到了90-91年左右获得了成功,起名为HJD04机,是中国第一个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的程控交换机。
当时,这对业界是非常震动的。国家领导、邮电部各个方面和专家们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04机出来和投产后,为了更好地组织生产,统一为市场服务,我们组织成立了一个巨龙公司,来集中组织生产、销售以及后续研发。这就是巨龙公司成立的大概背景。
这在中国通信业界的确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应该说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在04机之前,我们引进的程控交换机,最早期的高达1000美元以上一线,是很昂贵的。引进多了,到91年左右,每线还需要三百到四百美元。到邮电工业总公司巨龙04机研发成功和量产后,逐步地就拉动程控交换机线价格从300到400美元一线降到了120美元一线,100美元一线,甚至最后低于50美元一线。
可以说,04机的成功,这种市场杠杆作用,运营业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对通信业的贡献。04机一共生产了约两千万线,你想为邮电部、为运营商节约了多少钱。这可以说是中国普天在2G上所做的非常大的一个贡献。
此外,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巨龙04机研发成功还有第二个重要意义,是长了我们中国科研队伍的志气,感觉到中国人也能研制成功程控交换机这么大型的通信装备,振奋了人心。应该说04机在研发和完善过程中很多人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此,当时邮电部、科技部、电子部非常重视,组织专家一次又一次对04机进行测试,指导帮助它改进完善,推动了它最后的成功。
在这个成功鼓舞下,可以说几乎同时,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也做出了程控交换机,包括我当时所在的广州邮通也是国内最早做出程控交换机的单位之一。
再后来就有华为、中兴、大唐等等,陆陆续续都把大型程控交换机开发出来了。这样一下子国内程控交换机就实现了群体突破,局面就彻底改观了。程控交换机的技术进步又推动着传输设备的技术进步,再带来整个网络设备的进步,所以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内通信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整体都上来了。此外,我觉得它还有第三个意义,就是直接带动了生产企业的发展。
主持人:现在网上叫巨龙通信的企业无数,是否都是冒牌,当时巨龙的全称叫什么?
徐名文:当年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旗下的巨龙全称应该是叫“巨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巨龙公司,有一段时间,名气很大。因此,可能会有冒牌公司出现。但更多的情况是,巨龙通信本身它的股东比较多,还有接产工厂和业务关联公司,这些单位可能又成立一个又一个公司,都打巨龙牌子,变成一个巨龙系,这样就有了很多的巨龙通信。再说,那个年代,办公司是很火很热的。
主持人:当时巨龙公司地点在哪?
徐名文:巨龙公司注册在北京,在北京办公。
主持人:就在北京,那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它了呢?
徐名文: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巨龙公司的组建、经营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总结,现在境况不好。巨龙为什么困难呢?应该说它起步非常好,各方面也不错,但在企业管理层面,在现代企业制度、在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先天不足,比如因为股东太多,协商比较困难,同时在军企脱钩后,来自部队方面的技术团队都回去了,巨龙在后续技术上跟不上,管理跟不上,而程控交换机市场也相对饱和了,这恐怕是巨龙转入困难的一个原因吧,所以你现在就感觉看不到巨龙了。
主持人:我现在明白了,北京巨龙是正宗的,外地巨龙都是假的。
徐名文:不能说都是假的。有些是巨龙公司在外地的分子公司,他们用的都是巨龙的商号。另外,在那个时候,大家对品牌不太在意。2000年以后大家就开始注重品牌维护,品牌使用也就受到控制了。
主持人:随着巨龙的崛起,“巨大中华”在行业中名字叫得很响,我查了一下最早是信产部吴基传部长叫出来的。评价一下当时巨大中华的意义,您刚才说巨龙,整个时代以巨大中华这几个企业为代表吗?。
徐名文:大概是这样。刚才讲过,在邮电通信网里,程控交换机是核心设备,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旗下巨龙公司生产的04机,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影响很大。
而在这段时间内,大唐、中兴、华为,包括普天当时的其他五六家企业,都在研发程控交换机,这样群雄竞争的局面不断地向前推进,最后比较有实力、也比较幸运的取得了成功,带标志性的大型国产程控交换机有,巨龙的04机,大唐的SP30,叫30机,中兴的10机,华为的08机,这四款机器与贝尔的1240机,与其他跨国公司的“七国八制”,达到了平起平坐,在价格上,在技术上,成为主打和领导潮流。
看到这种局面,我觉得吴基传老部长是很高兴的,就用“巨大中华”这个词来代表吧,这是值得自豪的叫法,因而也就叫起来和传开了。
要说“巨大中华”的意义,我觉得在于它的提升作用,是中国自主创新、群体成功的一个标志。表明中国人的科技和工业力量,开发通信设备的能力,达到了国际水准,已经具备自主支撑中国通信网发展的能力。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此以后,不管交换,或是传输,还是移动,国内研发水平、设备能力、通信网的水准与国外相比毫不逊色,再往后就开始到国外去发展了。所以说,“巨大中华”代表着一个时代,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
主持人:而且是不是应该说也培养一些市场的人才?这些促使中兴、华为的崛起?
徐名文:中兴、华为是中国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再加上市场竞争培养起来的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功,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从整个社会来看,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标志。
90年代合资公司雨后春笋般建立
主持人:在巨龙崛起的同时,邮电工业总公司合作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了,介绍一下当时中外合资的电信企业的情况?
徐名文:程控交换机的发展进步是通信网升级换代的主线,但整个通信网的装备远不只是这些,比程控交换机市场更大的是移动交换,移动终端,传输网、接入网,光电缆、电源、软件、增值业务以及配套设备等等,也都需要同步地升级换代。在改革开发的过程中,邮电工业总公司指导和组织企业80年代搞技术引进,90年代搞合资合作,因此就有了很多合资企业,最多的时候,合资企业可能达到上百个。这些合资公司,有的生产光缆,有的生产光传输设备,有的生产传真机等等。当然普天最大的合资企业还是生产移动通信设备的合资公司,比如东方通信与摩托罗拉的合资公司,首信集团与诺基亚,普天总部与爱立信、与松下等等,都是很成功的,在业界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合资公司一直到现在,仍然非常成功。
主持人:我在学校读书时还用BB机,是摩托罗拉牌子的,三千多一个,也是普天合资公司生产的吗?
徐名文:应该是的。普天与摩托罗拉在杭州的合资公司生产移动系统设备和生产手机,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实际上,普天和摩托罗拉在上海也有一个合资公司,专门生产BB机。
主持人:您觉得当时中外合资企业对于推动电信制造业的发展,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徐名文:通信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在改革开放后,国家要求通信要超前发展,超常规发展。面对80年代通信落后的局面,要求打开国门,第一靠引进,第二靠合资,第三靠国产,为通信网改造和升级换代提供先进设备。邮电工业总公司按照国家要求,集中精力搞技术引进,搞合资合作,这是一个大环境,也是当时邮电部门的策略。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成功的,推动了整个通信设备快速的升级换代,实现了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快速提升了实力,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通信能力的需要。可以说中外合资企业对中国电信制造业和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主持人:1991年邮电工业总公司引进中国第一条手机生产线,冲破移动通信市场上洋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当时普天旗下的东方通信引进手机生产线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
徐名文:这大概是91年的时候,当时还是模拟制式的手机,现在是数字制式的2G、3G网。那时候移动通信刚开通,手机叫大哥大,直接进口,非常贵。所以,东方通信就向摩托罗拉引进技术,引进生产线,在杭州生产,应该说,这没有打破洋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因为还是摩托罗拉品牌,只是实现了国内生产。但也很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成本,价格因此也就逐步降下来了。
第二是国内能够生产手机了,让我们国内科技人员看清楚手机里面是什么样的,可以生产它,制造它,学习它,设计它,我觉得这个意义也很大。一直到了96年还是97年左右,东方通信设计制造出中国第一款手机,这时候才可以说,国内开始有自己设计生产的中国牌手机了,才能说在手机市场上开始冲破洋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还有,让我们学到了生产制造技术,比如说SMD,就是表面贴装,现在是很普及了,但在当时根本都不知道,以前我国电子元器件都是分立元件,是打孔插装的。手机如果用分立元件来生产制造,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引进生产,向我们展示了SMD,展示了现代化的集成工艺技术,当然还包括摩托罗拉6б质量控制方法等等,都值得学习,当时许多人都到东方通信参观学习,这个意义也是很大的。到了97、98年,我们国内品牌的手机就陆续设计出来了,手机国产化也就实现了。
国内通信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
主持人:1993年,邮电工业总公司又创立了国内通信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就是今天的上海普天邮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为什么想到上市呢?
徐名文:那时候中国的股票市场刚兴起,邮电工业总公司当时还是比较敏感的,因为企业需要资金,考虑借力资本市场来发展,而且也要借上市对国有工厂进行改制。的确,上市对上海普天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通信领域企业上市,上海邮通是第一家。
主持人:在后面发展中,中国普天也是还有很多亮点,其中有一个我也注意到,2004年中国普天在重庆市建立了中国第一条移动存储卡生产线,这个在产业界有什么意义?
徐名文:移动存储卡,还是很新的电子产品。也是国外先发展起来,叫SD卡、MMC卡等等,这些国外标准引进到中国生产,每一个卡都要付一定的版权费,大概到现在都如此。所以普天就投入精力来研发移动存储卡中有关的核心技术,普天也牵头参加组织了中国移动存储卡技术标准工作组,来推动这项技术的国产化。近年来,普天在这方面申请了四十多项专利,提交了一些标准。这些技术标准需要产业界的支持,需要与产业相结合,所以普天在重庆建立了中国第一条移动存储卡生产线,开始生产SD卡,然后再生产普天研发的智能存储卡。对普天自身来说,主要是通过与科研成果相结合来发展产业。对产业界来说,也是一个标志,这个卡可以在国内生产了,有产业推动的意义。
主持人:在电信领域中国普天创造了这么多个第一,您能够最后总结一下中国普天历史上创造这些辉煌,我觉得在我的印象中,我对于普天非常尊重的。因为我是1997年的时候,当时我的同学分配到邮电工业总公司,我就第一次知道了邮电工业总公司这个名字,从此之后就一直关注。后来1999年改为中国普天之后,我在很多地方也看到中国普天的大招牌,在北京马甸有一块非常大,非常醒目,这样我对普天加深了印象。这么多年来,作为一个记者,跟普天也接触很多年了,对普天感情也是很深的,所以最后想请您跟我交流一下,您心中的普天,这种历史的辉煌以及未来的一些目标。
徐名文:感谢媒体记者朋友们对中国普天的关注,中国普天代表着邮电通信工业的一个时代。从计划经济时期百分之百承担起通信网支撑责任,到改革开放时期,积极参与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支撑网络建设,再到2000年以后,调整转为通过自主创新来支撑产业的发展,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我觉得中国普天也代表着中央企业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所以说,中国普天是中国通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建设者,也是一个见证者。在这三十年来的过程中,中国普天的角色没有变过,始终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定位,和时代同行,尽了自己的力量,创造过许多第一,有过历史的辉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此,我对邮电工业的前辈们是充满尊敬之情的。当然这个发展过程,也离不开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通信业市场的支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吸引许多跨国公司进来的同时,也带动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和崛起,而普天在快速发展的时候,还肩负着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的任务,有很大的压力。并且,由于从计划经济时期产业链中负责生产制造的分段功能定位,要调整到面对全产业链的竞争,这本身对我们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普天1999年从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更名成立,2001年成立普天技术研究院,组织自主研发,2003年创立普天股份公司,从行政性总公司转变到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方向前进。从2004年以来,普天按照做实做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成立产业事业部,实施事业部带动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每个企业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也不再同业竞争了,这种方式正好适应了运营商集中采购的要求。
普天加快国企改革改制,调整产业结构,推出POTEVIO品牌,实施国际化战略,强化自主创新,投入TD-SCDMA无线系统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取得成功,并率先出口欧洲,跻身TD主流设备厂商行列。在通信产业的基础上,我们还拓展了行业电子与信息化应用、广电通信与信息化等产业,取得了巨大成效。总体来看,普天推进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的进步,得到了集团上下的一致认同,也得到了国资委、工信部和运营商的支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我觉得,中国普天从国有行政性总公司,到股份制现代企业的再生再造,已经完全走过来了,所以我对中国普天的发展充满信心。你也认识我很多的同事,你也能感觉到普天这几年的变化和进步。面对未来,宏观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压力和挑战与机会一样还会不断存在,我坚信,中国普天有能力去适应这种变化,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徐总作客新浪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访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访谈就结束了,最后请徐总给网友告别。
徐名文:谢谢网友对中国普天的关心,感谢大家的支持。
主持人:谢谢徐总,同时也感谢广大网友的参与,本次访谈结束,再见。
|